寒假刚刚过去,正值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本应充满活力的校园,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轨道学院各团支部开展“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团组织生活,并且轨道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将团组织生活上学习到的雷锋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配合学校的防疫工作。
1
车辆工程专业2021级1班团支部
3月12日,车辆工程专业2021级1班团支部组织开展“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团组织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雷锋精神是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疫情来势汹汹,防控任务艰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车辆工程专业2021级1班团支部的团员青年挺身而出,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中,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协助核酸检测有序开展,用实践践行雷锋精神。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该支部青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医护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还有每一位工程大人的担当,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校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每一位青年责无旁贷。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渡过这次战“疫”。
支部青年活动照片:
支部青年活动感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迅速采取措施,沉着应战。在我看到核酸检测志愿者招募的第一时间,我就同室友一起报名参与,令我意外的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名额一抢而空,这让我不禁感叹我们工程大人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在这几次的志愿者活动中,我看到了作为医护人员的艰辛与伟大,我看到了青年志愿者的无畏与勇敢,也深深感受到了每一位工程大人的担当。虽然会有些辛苦,但能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开心。在今后我也会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中去,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曹婧
2
信号与控制专业2021级1班团支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从严治团纲要,3月12日,信号与控制专业2021级1班团支部组织开展“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团组织生活。由于疫情原因,本期团组织生活在线上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支部青年热烈讨论了关于当代学雷锋的各种事例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为身边的人亦或是陌生人献上自己的爱心。雷锋同志是人民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学习雷锋精神,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需要舍己救人,也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大地的大事,只需要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只需要在看见不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出手制止。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场防控阻击战正持续打响,现如今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不变的是这份义无反顾——日夜奋战的医务人员,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的工作人员,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志愿者。投身于这场战“疫”的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人。
本次团组织生活虽然为线上,但是各位团员认真聆听。支部内青年在经过学习后受益匪浅,积极报名参加次日的核酸检测上报名担任志愿者,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青年活动照片:
支部青年活动感受:
在此次疫情其间有幸多次参加多种的志愿者活动,从核酸检测志愿者、楼宇志愿者、到“便衣小分队”查处同学们私取快递,外卖的志愿者,这许许多多的活动给我带来了颇多感触,从第一次的核酸检测的忙碌和仓促,但在我们大家和校领导的积极共同努力下,顺利圆满的完成了首次的核酸检测,到后续的几次检测有条不紊的进行,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在场内的与各方的协调,学生干部在有序的安排人员调配和我们志愿者在不停的各方奔波此间种种都体现着此次工程大“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用力”的细心和“风雨同舟”的真心。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学生工作的工作人员,我们在一点一滴中奉献着我们的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期待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坐看五云两两望三台,望众人济济同欢笑。
——郑宇清
3
信号与控制专业2021级2班团支部
3月5日,信号与控制专业2021级2班团支部组织开展主题为“以青春心动践行雷锋精神”的团组织生活。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是为了纪念我们的人民英雄雷锋同志。在这一天,支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以培养同学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次团组织生活中,支部青年们学习了解了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通过观看雷锋纪录片等形式,感悟雷锋同志的奉献精神,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核心。之后,团支部鼓励团员们参加防疫志愿者活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与学院团委的组织下,支部青年赵丹琳等同志积极配合学校疫情防控方针,协助学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身为工程大的一份子,支部青年们不惧困难、不畏牺牲、坚定信念,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之歌。
支部青年活动照片:
支部青年活动感受:
冬去了春来,梦醒了花开。三月,天气渐暖,校园中本应充斥着青春飞扬的色彩,然而一切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我作为工程大团组织的一份子,在三月感触颇多。面对封锁,同学们不但没有抱怨,反而主动配合。在听说需要志愿者时,很多同学主动请求,我跟随团支部的脚步也加入其中,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帮助了大家,收获了成长。
在疫情日趋严重的关键时刻,工程大校方就防疫工作安排细致妥当,以最快的速度封锁校门,进行全员核酸排查,老师同学们的工作平台也由线下调整至线上。疫情防控中有变也有不变,校领导、导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各干部依然谨守岗位,与学生们同心抗疫。学校建立了以班级、楼宇为单位的全天管理模式,在优越的制度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壁垒作用、学生党员与团员带头冲锋作用。全校师生、工作人员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赵丹琳
4
交通运输专业2021级3班团支部
3月5日,交通运输专业2021级3班团支部组织开展“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团组织生活。活动首先由团支书对背景和主旨进行讲解,通过学习雷锋精神,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活动邀请到了大二优秀青年张煜涛对雷锋精神进行了解读,讲解过程妙趣横生,大家积极参与讨论,通过“雷锋坐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等雷锋同志的事迹,让各位同学全面立体的认识到了雷锋精神,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契机向雷锋同志学习,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争当先进模范。
讨论结束后,支部青年就本次活动学习到的知识展开了交流探讨。本次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雷锋精神培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导向,积极引导开展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支部青年活动照片:
支部青年活动感受:
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处处可见“大白”的身影,在这次防疫志愿活动中,我有幸穿上了这套神圣的战衣。“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的确,战衣可抵挡病毒的侵袭,也可阻止寒风的渗透,身在其中会感觉很暖和,但自然而然会想到夏天的“大白”会多么热,又有多么辛苦,我们无法想象。身在冬天,战衣可防护身体,但无法防护双手双脚,双手要录入信息,做核酸……双手一直裸露在冷风中,双脚一直站在冰凉的地面上,连着腿都感觉麻木了,这其中的寒冷感受一次便再也不想体验了,第一次做志愿的我回家暖了很久,但腿上还是发着阵阵的冷,而“大白”召必应,应必战,无论何时何地需要做核酸,她们必然勇往直前,“大白”辛苦了。
——李晨阳
5
信号与控制专业2020级1班团支部
3月5日,信号与控制专业2020级1班团支部组织开展“以青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团组织生活。为了使支部青年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雷锋精神有,本次活动采取小组分享的模式开展。全支部共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材料搜集、材料归纳、提取重点、组织汇报等板块,并由小组长进行汇报。各小组汇报完成后,支部内各同志进行交流研讨。最后由团支书作此次团组织生活的总结概括。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像雷锋同志那样具有对党忠诚、舍己为人的政治品格。虽然雷锋同志已逝世多年,但以雷锋同志命名的雷锋精神仍在感召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祖国建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一心为民的大爱情怀,积极工作的忘我态度,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青年学生不仅要有鸿鹄之志,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在思想上领悟雷锋精神,在点滴中贯彻雷锋精神,在行动中践行雷锋精神。此次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支部内孙禹然等同志积极报名参加了各类志愿者活动。
支部青年活动照片:
支部青年活动感受:
青年志愿者,是一面火红的旗帜,也是一只只坚实的臂膀,从1993年的铁路青年开始,历经28年,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无论是国家号召、团的召唤还是人民的求助,从汶川到雅安、玉树,从武汉到石家庄、邢台,他们用行动回报祖国、帮助人民,在这段抗击疫情的特别时期,这面火红的旗帜在他们的润色下显得更加热烈。而在青年志愿者群体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他们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体力充沛、热情饱满,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回馈社会与国家。所以,在此次的河北疫情阻击战中,我们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假期我家就在中高中高风险区,我们离开安全温暖的家,穿上防护服在炎炎夏日冲在抗疫最前线。有了假期的诸多经验,在学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犹豫便积极参加了,虽人单力薄,但拼尽全力。
——孙禹然